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全本小说网 www.xqb5200.net,天兵在1917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是一架相当难飞的飞机,从引进到生产到训练飞行员,最少也要一年吧?一年后红军还会缺远程轰炸机吗?恐怕不见得,而且随着b-29的诞生,b-24的意义就大打折扣。反正之后还有仿制b-29的机会,仿制个更差的b-24干啥?

    在李晓峰看来这些宝贵的资金完全可以投入到制导武器项目上去。花一到两年攻关,在1944年。红军将获得精确打击能力,这不是更强大吗?

    当然,这些心里话李晓峰是不会告诉阿尔克斯尼斯的,一心沉迷于大型远程轰炸机的空军元帅恐怕不会接受他的意见,所以暂时还是给他留一丝念想吧。不过制导武器项目仅仅空军一家出钱还是太少,很快李晓峰又找到了海军,成功的说服了海军也掏一部分腰包。

    具体的来说,制导武器项目被分成了三块,其中雷达制导武器项目的经费由海军负责,对于某仙人勾画的雷达制导反舰火箭,海军的兴趣不是一般的大,二话不说就掏了腰包。

    而这个项目最后也进化成为红海军的第一代反舰导弹,1944年,一枚使用液体燃料装备火箭发动机的p-1反舰导弹(北约代号ss-n-1)成功试射,然后以极快的速度装备红海军的驱逐舰和巡洋舰,并在二战末期成功的击沉了日本海军的数艘驱逐舰和巡洋舰。

    当然,现在我们重点要提的不是p-1反舰导弹,而是空军对地精确打击项目中的电视制导导弹和无线电驾束制导导弹。其中比较成功的是前者,但是在研发初期,让空军更感兴趣的是后者的前身无线电指令制导导弹。

    为什么呢?因为后者更简单,至少红色空军以为更简单。这么说吧,红色空军最初设想的这种导弹,其原理就跟后世遥控航模差不多。投弹手目视锁定目标,然后通过遥控器遥控导弹攻击目标,真心是简陋之极!

    但是在研发过程中,红空军很快就发现这种简陋的项目其实技术含量也不低。首先,怎么遥控导弹就是个大问题。当年的无线电水平实在太次了,一个简单的信号传输就让无数的技术专家揪头发。

    最开始,专家们准备用导线传输(和德国人的思路一致),但是很快就发现,飞出去的导弹很容易扯断导线或者被载机的螺旋桨切断。而且这还是在风平浪静的平飞实验环境,换做真实的战场环境,载机和导弹都在高速机动当中。导线根本就撑不住。反正最初的实验中,十次里导线断了五次。飞出去的导弹每每都变成了窜天猴,又一次甚至飞回来击落了载机。

    很快。有线制导方案被放弃,红军开始全力攻克无线电指令设备。花费了无数的金钱和大量的时间,总算是搞定了。

    当时空军以为这下就没问题了,但是很快他们就发现高兴得太早了。按照空军原本的设想,制导完全由投弹手目视解决,这就需要投弹手准确的观察目标和导弹的一举一动。但是在实战中很快就发现,这尼玛根本就做不到!

    为啥?很简单,你想想投弹手瞄准镜的视野就那么大,既要锁住目标还要观察导弹。在战场环境下这现实吗?稍微做一个机动或者遇上了气流,他恐怕就会丢失掉导弹的踪迹,那时候还谈什么精确控制?

    于是乎毛子又开始想办法了,既然一个人既观察目标又观察导弹不现实,那就将这项工作分给两个人,两个人配合应该没问题了吧?不过很快这个想法又被否定了,因为没办法配合!观察导弹的看不到目标,观察目标的也看不到导弹,配合各毛啊!

    经过一番冥思苦想之后,毛子断然放弃了目视制导的方案。换成了无线电驾束制导。很简单,给轰炸机装一部制导雷达,投弹手目视发现目标之后。将雷达对准目标发射无线电波。而导弹装上雷达波接收天线,然后顺着机载雷达电波的方向飞,这不就能准确制导了!

    应该说这个想法是很不错的,工程上也能够实现,而且也简单,投弹手其实就相当于干了一个打手电的活,剩下的都交给导弹自己了。不需要人为的操控,多简单啊!

    简单吗?恐怕一点都不简单,为什么?当年的雷达性能太差。而空军使用的瞄准雷达实际上就是海军雷达制导导弹项目的副产品,这是一种圆锥扫描体质的单脉冲雷达。

    这么说吧。这种雷达的波束中心线(即波束最强辐射方向)与天线机械轴(即波束旋转轴)成一定角度。当雷达天线连续旋转时,波束便绕着机械轴旋转扫描而形成一个圆锥体。

    而前面说了。空军的设想是导弹沿着波束的方向飞。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导弹在空中不是直线飞行,而是跟波束一起绕圈,呈现螺旋状飞行轨迹。

    导弹在空中打转转可不是什么好事,将直接影响攻击的精度,而且这还是最轻的,你想想,载机在空中也是要机动的,雷达波束自然也会跟着扰动,一个弄不好,导弹就会丢掉波束,结果自然是没办法击中目标。

    经过长久的实验,空军发现,这种雷达制导的方式不是不可行,而是极大的限制了载机的机动,这么说吧,除非载机四平八稳的做直线飞行,否则导弹几乎不可能击中目标。

    战场上轰炸机敢这么四平八稳的飞吗?肯定不行的,那等同于活靶子。所以这个看上去很有希望的驾束制导方案也被放弃了。万般无奈之下,空军只能朝电视制导这个方向努力了。

    所谓的电视制导,简单的说,就是导弹弹头是一台摄像机,经过它捕捉和瞄准目标,然后将目标的影像信息传递回载机,通过电视荧幕直观的显示在投弹手眼前。投弹手只需要控制导弹朝目标飞就行了。

    看上去很简单,但实际上也有不少困难。首先那个年月的“摄像机”性能很差,在高空和高速飞行中能不能准确的识别目标就是个问题。

    其次,“摄像机”拍摄的画面必须传回载机,这又涉及到了信息传输的问题,前面说过了,那个年月无线电工业不发达,要及时准确的将画面传递回去技术要求很高。

    一开始,毛子就被难住了,又准备用有线传播糊弄,但很快发现,那个容易断线的老问题依然无法解决。无奈之下只能埋头攻关,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在1944年,这款极其简陋的电视制导炸弹诞生了。

    实话实说,当时这枚导弹性能真心不敢恭维,电视制导的导引头分辨率很低,反正传回载机屏幕上的画面惨不忍睹,模糊得只能分辨出大概的物体(十米计),就像是过度曝光而且焦距定错了照片一样。就是这样的“照片”还不能保证时时刻刻都有,时不时屏幕上就是一片雪花,得控制手猛摇天线或者猛锤屏幕才能再次收到信号。

    但不管怎么说吧,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哪怕是信号再差,在阳光明媚的天气,投弹手都能在十公里外发起攻击,而且导弹的攻击精度也能控制在一百米左右。

    也许在后世,这样的精度是惨不忍睹,但是在当年,已经算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了。哪怕这种第一代电视制导炸弹无法准确的攻击固定目标,做不到定点摧毁,但是红军却将弹头换成集束弹或者子母弹,专门用来从“防区外”打击和压制德军的高射炮阵地,为接下来俯冲轰炸机精确俯冲投弹扫清障碍……(未完待续)

    ps:鞠躬感谢ss警卫旗队、呼延哈哈、醉酒无枫、闲读天下书、光辉的宪章和尤文图斯同志!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